|
虹吸池的深度由下式确定:
y冰
-△h
-h剩
(米) (2-1) 式中 h 虹—虹吸池深度,米; y冰—冰铜比重,吨/米3 y渣—熔渣比重,吨/米3 h冰—炉内冰铜层的最小厚度,米,大型炉子在操作正常的条件下,炉内冰铜层的厚度一般为0.5~0.8米; △h—每放出一包冰铜(或每放一次冰铜)后炉内熔池液面下降的高度,米; h渣—炉内渣层的最大厚度,米,一般为0.35~0.45米; h剩—当炉内液面最低时仍可按正常速度放出一包冰铜所需的过剩压头,米,计算时可取h剩=△h。
计算虹吸池的合理深度时,应按炉内冰铜层和渣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两种情况分别代入公式(2-1)进行校核计算,求出虹吸池放铜口的筑坝堵口操作会有困难。据目前的操作经验,虹吸池的最大冰铜面与最小冰铜面之差为0.2~0.3米时,虹吸放铜操作仍然可以正常进行。 虹吸池的合理尺寸,目前尚无详细的计算资料。国内工厂的实际数见表2-4。 虹吸池应设有补充供热设备,以防在炉子操作不正常或热修时冰铜冻结。供热产生的烟气可从虹吸池顶部通过炉墙引入反射炉炉膛,亦可单独设一排烟管。 当采用虹吸放冰铜时,仍需留设2个洞眼放冰铜口,作为计划检修或事故停炉之用。 国内工厂铜熔炼反射炉虹吸放铜口结构参数表
表2-4
△:
是生产现场的实测数字,由于熔池内有料堆及结块,液面波动量不能按熔池几何尺寸计算。 2.6.
放渣口 2.6.1.
精炼炉的扒渣门
精炼反射炉扒渣门的大小,根据渣量多少及操作情况而定,一般为0.3×0.5~0.5×0.8米。其位置多设在炉子的后端墙上,也有少数设在炉子侧墙上的。渣口下沿应低于最大液面100~200毫米。 2.6.2. 熔炼反射炉的放渣口
熔炼反射炉的放渣,通常采用自流方式。现在大型铜熔炼反射炉放渣口多设在炉子后部侧墙,其中心线距后端墙约3米左右。渣口为0.4×(0.7~0.9)米,渣口下沿低于液面0.3~0.5米。 2.7.
工作门
周期作业反射炉的工作门用于加入块料、插入氧化吹风管、还原油管、进行氧化还原操作以及向炉内加入溶剂等,工作门的数量及位置视炉子大小而定。小炉子(30吨以下)炉门上设有窥视孔,大炉子炉门上设有风管油管插入孔(φ250~350)。 炉门的开启与关闭,有平衡锤人工控制、手动葫芦卷扬和电动卷扬等,也可采用气动装置。 |
|